今年,将有834万普通高校学生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部分高校规定,如果不交就业协议,就无法领取毕业证。某师范学院的曾同学就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学校要求离校前必须签就业协议,不管签什么单位都行。实在没办法,我出去吃个饭,跟餐馆老板讲了情况,跟餐馆老板签了个协议,最后才顺利毕业。”
曾同学的遭遇不是个例,针对这类毕业生“被就业”的情况,教育部在5月10日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这一规定出台,究竟能不能有效改善毕业生“被就业”的情况,更好地促进大学毕业生们优质就业?有人提出质疑,“被就业”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通知就能解决的吗?
为何“被就业”的总是大学毕业生?
近几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提高教学质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学校和社会又如何衡量教学质量?最直观的自然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就业率就变得越发重要,并且逐渐被视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开始暗示毕业生必须拿到三方协议才可毕业。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对此发表了看法,他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看重就业率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教育部每年都会发布报告,对就业率低的专业发出黄牌、红牌警告,另外新增、撤销一批专业来适应社会发展。各地各校上报的就业率是调整的重要依据。
由此可见,一旦“就业率”虚报,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建设,甚至会对高三学生毕业志愿的填报造成迷惑。
“被就业”结束,“慢就业”到来?
网友表示,如果教育部的这一通知能落地,大学毕业生就不用再那么着急的找工作。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曾有机构作出的一项针对90后的调研显示,这一代年轻人,更倾向于“慢就业”,边走边找,而并不着急于毕业就工作。
教育部在新规上指出,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四不准”规定,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这一强制性要求的提出以及未来的实施,的确会缓解毕业生们被迫签约一个自己不甚了解或者不甚喜欢的企业的尴尬境遇。
但是,制度必须要严格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信只要“四不准”的相关规定能够得到有力的实施,大学生“被就业”的情况必然会得到改善。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