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低于预期目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现良好开局,但同去年同期相比,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凸显今年稳就业的重要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2018年以来,我国把稳就业列为“六稳”工作之首,并以一系列实招、硬招为稳就业工作提供强力支撑。今年我国又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从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到一季度向2.1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1.7亿元、向26万名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4.2亿元,再到制定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组织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今年一季度以来,各项稳就业政策逐步落实,为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保驾护航。
就业数据稳中有进,政策效应初步显现,但就业压力犹存:外部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就业形势依然复杂,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业、企业面临稳岗压力,部分劳动者就业也比较困难。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依然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的衔接过程中,在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除此之外,记者通过调研也发现就业领域中的一些新现象,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技术门槛,技术工人薪资待遇不断提高却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快递、外卖、网约车等新经济产业产生了大量门槛较低的岗位需求,让不少人有了新的就业选择。这些新经济产业与工厂“抢工”,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真实写照。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横向转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
面对就业领域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新经济产业与工厂“抢工”的新现象,多位业内人士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失业保险研究室主任袁良栋认为,要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吸引力。对于企业主体来说,要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创办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好失业保险结余统筹基金,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
“新经济产业更具有灵活就业的优势,也更能发挥吸纳就业的‘海绵’作用,在鼓励产业创新行为的同时,也应推动其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尽管处于发展初期的新经济产业还存在一定问题,但在促进就业方面依然有着独特优势。因此在做大做强新经济产业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探索适合其发展特点的社会保障机制,更好实现其稳就业的功能。
此外,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红利也将为稳就业带来利好。
“减税降费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既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有利于扩大、稳定就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稳岗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落实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等优惠政策,同时发挥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鼓励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支持,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搞活企业从而稳定就业。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