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9年新年开局,我国继续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大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力度,以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兜牢民生底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应民生关切,扎扎实实增进民生福利
在山东寿光,2月初虽依然寒气逼人,但各家农户的“智能一体化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各种新鲜蔬菜长势喜人。
近年来,为了推行“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打造“品质农业”,国网寿光市供电公司借助3.4万个大棚改造升级时机,推广大棚智能化标准化布局,让菜农用电更安全、更可靠。
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各个大棚建起了物联网。崔岭西村的一位“棚主”崔江元告诉记者,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各项指标都会实时在手机终端上显示,并可通过物联网调节控制,“用手机就可以‘种菜’”。
保障民生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办实事。
新年伊始,各地民生新举措不断:
——在河北,“民生大走访”行动正式启动。今年,河北将组织开展“走百户、访千人”活动,整合各种热线设立统一的“便民服务热线”,做到“一号对外”“一站式服务”,定期开展民心工程专项访谈,解答群众热点关切;
——在新疆,“健康新疆”建设如火如荼。一年一次免费体检,一天一顿免费早餐,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这些着眼细微处的惠民举措深受百姓欢迎;
——在四川,各级财政今年计划安排资金817.69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其中包括为1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为33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等多项举措。
夯实民生之基,在发展中提高保障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底线任务,也是标志性指标。
海雀村,贵州乌蒙山区深处毕节市赫章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曾经,“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下决心,要脱贫”,村里人铆着一股劲。趁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今日的海雀村,有养猪的、养牛的、种中药材的……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万元。万亩林场,不仅保护了海雀的生态,也成了海雀人的“绿色银行”。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去年我国1386万人实现脱贫。今年要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新增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这些地区,确保今年再减贫1000万人以上。
要脱贫,先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于2月12日至3月15日在全国开展“2019年春风行动”,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活动将重点围绕强化就业服务加以推进,做好“面对面”线下现场服务和“点对点”线上信息推送。同时,聚焦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推进就业扶贫,切实帮扶一批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激发民生活力,在改革中大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去年11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逐步在全国推开,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熊茂平说,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深化商事制度的举措,包括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等一系列改革,推动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创业就业和民生改善。
改革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也给百姓带来诸多便利。
在陕西,西安市加快“民生速度”,目前已率先在高新区实现区级层面数据互联,第一批9项民生类高频审批事项已上线运行;同时,探索“容缺审批”“承诺制审批”“预审批”等创新机制,为重点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审批减负提速,全面构建“3公里政务服务圈”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在山西,各级政府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就业创业证电子证书和电子社保卡,“民生山西”手机App正式上线运营,全面取消社保待遇领取资格集中认证。
可以预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将会有更多促进民生改善的实招硬招,进一步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新华社记者樊曦、齐中熙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