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方针策略,它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导向。就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经历了“统分统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就政策类型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特殊政策三类。下面主要探讨的是高校扩招以来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一种基于市场导向作用的自主择业式的就业政策。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历程,23年是政策演变的重要分水岭,至此,大学生就业政策全面进入市场导向阶段。此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彻底打破了传统就业体制的桎梏,将大学生“经济人”、“社会人”角色延伸至就业领域,鼓励大学生自由竞争、灵活就业,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广泛流动和合理利用,极大地激发了就业市场的活力。然而,随着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有业难就”与“无业可就”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就业市场的焦点和难点。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公共政策标准进行评价、改进、完善之势迫在眉睫。
二、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标准
诚然,大学生就业政策已开始发生效用,但其究竟能够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都需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首先,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评估才能判断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满足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产生多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政策评估是引导政策动向的依据。政策制定可能受到决策者的主观影响和外界环境的制约,就政策自身而言很难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效用,只能依据执行效果来判定该项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是否继续沿用。最后,政策评估是提升政策效力的重要保障。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际执行效果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包括执行力度、执行准确性、执行积极性等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政策实施准确到位,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任何一项政策的评估首先要建立评估标准,据此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判。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大学生就业政策,两种方式互为补充,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政策效果。就定性指标而言,选取国内学者陈振明归纳的五个标准,即“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1]首先,生产力标准是核心,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否则该项政策就缺乏孕育的动力。其次,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是一些协调性、动态性的因素,考察的是政策效果和预定目标是否相符,如何缩小偏差,政策实行能否均衡社会利益,政策实施对象的态度和取向等多方面的问题。就定量指标而言,结合国内外就业政策研究趋势,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方面为切入点来检测政策效果。其一,通过就业率和失业率来反映就业数量,这是“公认的评估就业政策效果的核心指标”。[2]其中,就业率指毕业生中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统计口径包括已落实单位者、自主创业者、自由职业者、升学者、出国出境者。失业率指毕业生中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目前国内公布的失业率一般是登记失业率,即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并有求职意愿的失业人员数量”。[3]一般而言,就业率提高、失业率下降代表着就业政策发挥积极效用,促进就业市场良性运作。反之,则说明现行的就业政策效力不足,仍需调整和完善。其二,通过对就业人口的地区分布、产业分布、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弹性系数等进行科学评估,以此考察就业质量,从而映射出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评估
当以上述评估标准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并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政策设计和执行层面上的不足,政策实施效果尚不能尽如人意。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1.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容量
就生产力标准而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带动了非公有制企业成为主要的就业领域,推动劳动力资源充分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达到4.1%,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数从23年的34.73万人猛增至2012年的157.5万人。非公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不仅是人才数量的增加,更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一直是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核心,就效益标准而言,就业政策的实施都是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纠正偏差,努力实现预期目标。根据表1和图1的数据显示,28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7%左右。即使是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9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达到68%。同期,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失业率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样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就业、保障充分就业方面越来越有成效。
3.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创业扶持政策、“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参军服役政策等陆续出台与完善,为高校毕业生开拓了更广大的就业平台。同时,这些政策的优抚措施也在不断量化,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以“三支一扶”计划为例,原先关于优惠措施的条款并未明确,近年来这些优惠条款逐一清晰明朗:就服务期间待遇而言,应按服务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享受生活费补贴、交通费补贴、服务期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上述费用由市、区两级政府按各5%的比例共同承担;其次,就服务期间户籍流向而言,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服务地区,同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就服务期满后的去向而言,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笔试总分加3分,报考原服务单位的,笔试总分加5分,继续升学深造的,笔试成绩加1分。诸如此类的举措大大提升了就业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服务社会,提升自我。
CONTENT END